发布时间:2024-05-25 来源:公路学会 点击量:
湖北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2024全国公路科技活动周
以桥为媒 筑梦前行
——记湖北交通投资集团首席技术专家詹建辉
【人物简介】詹建辉,男,1964年10月生。历任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现任湖北交通投资集团党委委员,首席技术专家,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和土木工程师。是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桥梁委员会委员,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
他多年从事长大桥梁及公路勘察设计,获得国内外40多项设计及科研奖项,在EI收录期刊和国家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了近50篇专业技术论文,在公司治理、桥梁设计、人才培育、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与贡献。
一、热爱的背后:有专业能力,更有工匠毅力
1986年7月,詹建辉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的桥梁专业,随后被分配到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工作,一做就是34年。这三十多年来,他长期扎根在桥梁设计科研一线,谈到桥梁,他如数家珍:荆州长江大桥、巴东长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嘉鱼长江大桥、秭归长江大桥、缅甸INSEIN大桥……这一座座大桥得以建成通车与安全运营,离不开他的心血、智慧与执着。
(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作为桥梁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詹建辉始终对本职工作葆有极高的热情,“我很喜欢这个专业,很多问题都乐于钻研,去熟悉它,掌握它。”
他工作后参与的第一座大桥是三峡工程对外交通枢纽——乐天溪大桥。这个桥是主跨125米的混凝土连续梁,当时是国内最大的混凝土连续梁桥,而且是重载公路桥,使用了双排支座,这在国内也是第一次。
詹建辉前后在工地待了近3年,尽管驻扎项目一线免不了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条件恶劣,常常要在崎岖的山路和湖网沼泽奔波,整日与钢筋水泥相伴,需要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作为项目的一份子,他肩负质量重任,“项目需要我”,他最终选择舍小家顾大家,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带领技术团队圆满完成了一座座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服务。
40岁时,詹建辉曾回顾自己的经历,据此写了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这份工作的情感:逢山开路,曾领三军走十漫(省交规院承担十漫高速一百多公里勘察设计工作,他是总负责人);遇水架桥,更有一跨过荆江(荆州桥工作),横批是“踏遍青山”。
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三十多年来,詹建辉保持着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并为之不懈奋斗。“我喜欢这个专业,有这个情怀;我们这个专业虽然辛苦,但是苦中有乐,有机会看名山大川,野外工作也有乐趣”,谈及运用桥梁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他总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二)解决技术难题,“还是蛮过瘾的”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也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设计过程中碰到技术难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面对项目中的困难与挑战,詹建辉思路清晰、观点敏锐,冷静找准症结所在,用“办一件事就要办好”的执着、决心与毅力应对困境,解决难题。
某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被发现存在较大病害,主要表现在跨中非正常下桡,箱梁的腹板、底板裂缝非常多,有的裂缝已经贯穿,桥体状况很差,然而,当时国内没有相关加固经验可供借鉴,相当于要从零开始探索解决方案,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想,首先要找准原因。”詹建辉科学使用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先通过定性分析,用排除法找出主要原因——箱梁里预应力有效性的下降;然后是定量分析,确定预应力损失了多少,对此他提出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大致确定了各部位预应力有效性降低的程度。原因查清后,确定以体外索加固为主的综合整险加固方案,并成功实施,这为同类型桥梁加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谈起自己当时殚精竭虑,最终解决了技术难题时的感受,他忍不住咧嘴一笑:“还是蛮过瘾的。”
(三)“做桥梁,要真正深入进去”
荆州长江大桥是詹建辉首次主持长江大桥设计工作,也是他心血的结晶,“这个桥,我投入的精力最多。”
那段时间,詹建辉既信心十足,又忐忑不安。毕竟,这是他首次主持设计的第一座长江大桥,而且是跨度50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不能有半点闪失和差错。“住在工地四年期间我经常到桥上去,几乎每个星期要到桥上去看看”,实际上,在这座桥建成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
通常而言,在桥梁合龙之前,工程师需要测试桥的状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只有符合才能进行合龙。但是荆州桥合龙前,施工监控人员测错了桥塔的变位结果,跟设计状态完全相反,导致大桥指挥部不能下令进行桥梁合龙。
“当时已经是11月底,如果再不合龙,挨到冬天,会错过最佳的合拢温度和时期,是非常危险的。这时候就要特别冷静,作为设计负责人和大桥合龙的现场指挥,我当时就觉得奇怪,认为肯定是数据测错了,因为我本人对桥的状态是十分了解的。我记得那时已是中午了,吃完午饭大家都要午休了,但我还是去找了大桥监控负责人,要求他们立即重新测量数据,并尽快汇报结果。等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测量人员把正确数据报过来了,果然之前是测错了。我当机立断,马上向指挥长报告,说大桥可以合龙了,当时市长等一些领导都过来了,就这样赶在大风降温之前顺利合龙完成。”
在詹建辉的带领与指挥下,整个桥梁最终成功实现合龙,得以通车运营。“做桥梁,只要真正深入进去,还是很有趣的,也只有真正深入进去了,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多一份用心,少一份危险;多一点细心,少一些差错。詹建辉驻扎在项目一线时,紧盯桥梁建设的全过程,以耐心、细心、恒心,诠释了一个工程人严谨求实、处变不惊的基本素养。
二、高瞻远瞩:眼光向外,拥抱变革
从人物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詹建辉既是技术专家,同时也是管理专家、是学者,这些多重身份既赋予了他多重使命,也让他有了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和更广的思路。
(一)桥梁有更广义的联通功能
在詹建辉看来,“桥梁的本质作用在于联通”,但不仅仅只是物理意义的连接或者运输,桥梁本身更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方面,桥梁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以武汉为例,最初只有长江一桥时,人们只能坐轮渡过江,对岸间的交流非常不便,有些地方因为相距太远,得不到合理开发。
如今武汉新修建了十余座桥,大大拓宽了城市规模,“这些长江大桥、江底隧道建成以后,武汉的城市规模相比之前最少扩大了一倍,两岸的房地产以及土地经济的升值空间也很大。”
另一方面,桥梁还彰显出地方的文化底蕴。詹建辉骄傲地谈到,武汉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桥都”,“提到武汉,很多人都会想起武汉的各种桥”,这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武汉的社会影响力与城市知名度。
“当然,桥梁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方便市民生活,以前市民从汉口到青山是很困难的,现在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
关于中国桥梁走出去,詹建辉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他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成为桥梁强国,中国桥梁还有许多具体细微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出版外文版技术规范”,从而扩大中国规范的国际影响力;比如“开展深入、系统、常态化研究”,向先进国家、先进技术看齐;比如“加强正面宣传,提高中国桥梁品牌的知名度。”
当前国家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交通类企业要有整体观与国家大局观,詹建辉谈到,“我们的施工能力、技术能力要多走出去,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国家宣传的时候要注意推广我们做的非常漂亮的项目。我们要以样板项目和品牌工程为依托,慢慢提高影响力。”
(二)“领导考虑的问题要超前五年、十年”
2008年初,詹建辉被任命为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院长。他认为,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超前的战略构想和战略眼光,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发展方向,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
刚上任时,有同事对他说,你不要着急,考虑任内几年的发展问题就可以了。但詹建辉却不这么想,“我要考虑的至少是未来十年的发展。无论是资金的积累、人才的培养、内部机制的改革,都必须要长远规划,做好部署。”
他深知过硬质量和优质服务才是留住业主、打响品牌的制胜法宝,“一定要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詹建辉在任期间,提出了“以优良的质量和服务,树立负责任的单位形象;以优良的质量和服务,赢得信任、赢得尊重、赢得市场”的质量理念,以及“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程序规范、扎实有效”的质量工作的总要求,确立了从加强经验教训的总结、抓制度建设、加强设计过程控制、加强后期服务等四个方面抓质量的工作思路,并亲自主持制定了一批质量管理制度。
这些质量管理举措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质量形象和服务水平,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正是有了这样的系统观、全局观,湖北省交规院才能在体制改革中实现平稳过渡,在巩固原有设计市场的同时拓宽业务边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取得出色的业绩。
三、人才培育:不忘初心作表率,言传身教“传帮带”
作为勘察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公司治理者,詹建辉在人才培育方面有着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
(一)“关键的东西必须亲自动手实操”
这是詹建辉在桥梁设计过程中始终秉持的信条,同时也是他认为优秀技术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荆州桥设计时,我亲自动手编制了一些辅助计算程序,弥补了商业软件的不足,对设计起了很好的作用,对我自己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詹建辉认为,当前“30岁左右年轻人的计算能力很强,只是实践经验稍微差一点。”针对这个问题,他坚信“实际工程能够锻炼培养人才,技术骨干要放到工地锻炼。”
走出室内,到工地去、到现场去,把设计理念从“纸面”落到“地面”,只有这样,年轻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突发问题处理能力才会有质的提升,“在现场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一样。”
长期以来,长江大桥项目负责人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在重大桥梁中詹建辉担任总负责人,主持审查工作,把关大型技术方案,主持分析解决困难问题,为青年员工做表率、树榜样。另外他还安排35岁左右的技术骨干为项目负责人,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发挥空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不少交规院的技术骨干在谈到詹建辉院长时,都十分感谢他当初的谆谆教诲,他专业严谨、务实高效、认真履职的工作态度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詹建辉虽然已调升至湖北交投集团工作,但他始终关心和支持交规院的发展,特别关心技术骨干的成长。他说,交规院的未来在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寄希望于一批批年轻骨干人才的成长。他寄语新时代年轻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组织纪律、有奉献精神、有创新能力”的“四有”青年。
(二)专业技术人才要具备综合素养
在詹建辉看来,一个好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首先要精通专业知识,“处理问题不能指望去翻书,平时要想着这些东西。现在搞桥梁施工,方案性的东西,包括日常质量控制监测,因为我熟悉,就很有底气。”
其次要有综合协调能力、宏观管理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学校里学的东西毕竟有限,工作几十年,如果再不学习,那点东西早不适应了,也不能满足你的需求。”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此,詹建辉还特别谈到设计工作要有人文素养,“到一个地方搞设计,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平时也要加强人文修养。修养不到位,在考虑设计时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毕竟,有人文关怀的设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实现长远发展。
站在时代发展的桥头,詹建辉以充沛的热情、充足的韧劲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湖北交投新一轮世界级的桥梁建设中发挥着创新引领作用,致力于推动湖北桥梁建设技术和管理水平大踏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实际行动中履职尽责,展现出新时代工程师追求卓越的伟岸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