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18 来源:公路学会 点击量:
科学会工作 |
武汉城市圈片区公路建设养护新技术
专家讲座在黄冈成功举办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研院副总工
黄冈市政府市长助理万章热、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董松年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市科协主席唐质斌、市交通局局长刘新华、总工柯平飞、市公路局局长鲍克宏、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曹士德、秘书长阮治川出席了开幕式。省公路学会副秘书长毋润生主持了两天的讲座。
武汉城市圈片区公路建设养护新技术专家讲座,是一次成功的技术报告会。这次活动得到了黄冈市人民政府、市科协、市交通局、市公路学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这次高水平的技术讲座得以顺利完成。黄冈市公路学会为专家讲座提供了热情周到的会务服务,受到各参会单位的一致好评。
鄂西南、鄂西北、武汉城市圈片区
公路学会相继召开联席会议
鄂西南、鄂西北、武汉城市圈片区公路学会利用省公路学会在恩施、十堰、黄冈举办片区公路建设养护新技术专家讲座之机,分别于2010年6月11日、7月27日、9月10日召开了片区公路学会联席会议。
会议对今年省公路学会联合恩施、十堰、黄冈市公路学会分别在恩施、十堰、黄冈主办的片区公路建养新技术专家讲座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认为今年省公路学会通过专家讲座形式,送科技到基层、到一线,体现了服务交通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服务基层一线、服务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思想,必将对公路建养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提高我省公路建养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认为,划分片区开展学会活动,是按照区域特点、整合学会资源、加强相互交流、活跃基层学会活动的一种好形式、好平台,今后要继续坚持运用这一平台,把片区基层学会活动搞得更加丰富、更有成效;经过协商,三个片区明年的活动,将分别由荆门、神农架、孝感三个市(区)公路(交通)学会承办,承办单位一致表示要把明年的片区活动安排好、组织好。
发挥学会作用 专题建言献策
《猇亭园区物流交通组织研究报告》被宜昌市科协采纳
近日,从宜昌市科协传来佳讯,由宜昌市交通学会组织编写的《宜昌开发区猇亭园区物流交通组织研究报告》,在专家研讨会上深受好评,被纳入专题建言献策项目并将获得配套补助经费。
宜昌市科协、交通运输局对交通学会工作高度重视,为充分发挥学会作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今年来,针对宜昌市科协首次开展的专题建言献策活动,交通学会理事长马宏彦亲自选题、亲自部署、亲自调研,组建精干专班,以“低碳经济、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为主题,对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对全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课题——宜昌开发区猇亭园区物流交通组织,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编写。报告以三峡全通涂镀板、宜化、兴发等6个大型企业的用地面积和物流现状为基础,根据物流需求预测和供给能力分析,提出了“建立两纵两横骨干路网,实现‘陆运畅区;、建立两区多点港口布局,实现‘水运兴区’;建立一线三站铁路通道,实现‘铁运强区’”的交通组织方案。研究报告思路清晰、理据充分、方案合理,在市科协专家研讨会中被一致通过并采纳。
科交通动态 |
武汉举力打造低碳公共交通
全力打造低碳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应对气候变化、倡导绿色出行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武汉市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中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实现低碳公交新目标。
优化公交线网布局。通过客运结构的优化,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的交通出行,减少碳排放,形成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经济的公交供应与服务体系,引导交通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移,这是打造低碳公交的关键。近3年来,市公交管理部门每年召开公交线路调整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和乘客代表,认真听取线网优化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全市共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8次,新辟、调整公交线路160多条次。解决了全市70多个社区居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其中专门为偏远新建小区开通公交线路40条,6个远城区已有5个开通城市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在此基础上,市公交管理部门已完成《公交“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一号线公交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的编制工作,正在实施《轨道交通一号线公交优化调整工作方案》。
筹建大型交通综合体。市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武胜路大型交通综合体规划方案。该市将建成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大型交通综合体,使之成为该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交+物业”项目,集公交首末站、公交与公交换乘、公交与轻轨换乘、社会停车场、商业开发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强大的交通集散能力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做既充分利用空间,增大开发强度,又便于车辆管理,行人方便换乘,同时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空间品质,对打造低碳公交起到了示范作用。
实施车辆更新改造。过去老式汽油车是公交营运的主要车型。近几年来,公交行业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每年更新1000辆公交车,实施清洁汽车行动。报废使用8年以上的老旧车型;将原汽油车改装为使用液化石油气汽车,淘汰有触点、化油器式汽油车,提高点火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尾气有害物的排放;更新车辆全部采用CNG燃气发动机或国Ⅳ标准发动机;试行混合动力公交车;保持无轨电车一定规模,致使能源结构和能源效能均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多种能源并举,新型、环保、优质能源优先的用车格局。
积极试行智能公交。全市主干道200个公交电子站牌各项基本功能全面启用。508、715、727等3条公交线路可发布到站信息。加大GPS、CIS公交调度系统、营运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第一阶段已经验收。配合武胜路公交枢纽站和新荣村客运站的使用,制作安装了公交线路导乘图和候车设施,开展了智能公交系统的可行性调研。广泛推广使用武汉通乘车。
建设公交专用道路。我市青年路、解放大道、中北路、武珞路、珞瑜路、和平大道6条主干道部分段在早晚高峰时间设置了外侧式公交专用道,共长约35公里。我市将利用世行二期交通项目库的公交专用道项目,规划建设5条公交专用道,总长33公里,每条宽3.5米,铺彩色沥青路面。
通过打造低碳公交,全市公交行业万元产值能耗2008年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4.01%,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2.66%。2009年,综合燃料实际单耗33.48升每百公里,比2008年下降0. 5升每百公里,减少1.03%,实现了低碳降耗的目标。
湖北省高管局出台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管理办法
近日,《湖北省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此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我省高速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标牌的设置活动,有利于保持高速公路良好的路容路貌,保障我省高速公路路产完好、安全和畅通,指导我省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为做好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工作,省高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湖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湖北省户外广告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高速公路管理实际,制定出台《湖北省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管理办法》。根据《办法》要求,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的设置管理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法管理、安全效益”的原则。我省已经建成通车和在建的所有高速公路沿线(含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用地、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规划、设置和管理维护非公路标志标牌及利用纳入高速公路管理的长江公路大桥设置非公路标志标牌,参照本办法。各级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省高速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管理工作。同时,《办法》还鼓励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设置者提高非公路标志的科学技术含量,提升高速公路景观,树立良好的高速公路形象;要求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按本办法规定,在高速公路广告经营权范围内,对拟设置非公路标志标牌进行规划布局并组织论证,报各级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备案。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将于9月28日通车
据了解,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黄石水道上游,连接黄石与黄冈浠水,属沪蓉高速公路湖北省东段和国家高速公路大(庆)广(州)高速湖北段的共用过江通道,是国家和湖北省交通重点建设工程。大桥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全长15.149公里,其中桥梁长6.23公里,主桥主跨926米,居世界同类桥梁(混合梁斜拉桥)第二位,也是我省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中首个引入民营资本的建设项目。该大桥主桥于今年4月17日胜利合龙并全线贯通。
杭瑞高速鸡口山隧道预计12月中旬贯通
日前,从杭瑞十标项目部了解到,杭瑞高速全线最长隧道——鸡口山隧道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左右洞仅剩1000米即可贯通。
杭瑞高速公路十标段位于通山县黄沙铺镇中通村和大畈镇鸡口山村境内,全长4201 米,合同价23267万元,鸡口山分离式隧道是主要工程,其中隧道左线长2969米,右线长2984。2米。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路基宽度26米。
自施工以来,针对隧道施工特点,项目部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克服天气等不利因素,抢抓施工进度;并制定了隧道坍塌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抢险演练,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严格质量控制,狠抓质量管理。目前鸡口山隧道左洞还剩533米,右洞还剩462米,目前工程正紧张推进。
楚天高速建成国内首套风光互补电子情报板
日前,途径湖北楚天高速的司机们发现,东荆河大桥桥头立起了一套电子情报板,上面不停变换着的安全标语和限速标志,使司机对大桥和前方的路况信息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与国内许多高速公路电子情报板(即可变信息标志)不同的是,此套设备使用的是风光互补的电力供应方式,通过采用全智能电源充放电控制管理模块,对太阳能电池板和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充放电电压、电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解决了偏远路段外场监控设备的电力供应难题。在信息发布方式上,管理人员可通过互联网与设备内置的GPRS进行无线通信,根据需要实时发布路况安全信息。为了确保安全、防止破坏,该设备还集成了触碰报警、视频抓拍、短信通知等安防功能。
经测试,该情报板的日均耗电量为6千瓦时,一年便可节省近2200千瓦时的电能。如果运行正常并大规模推广,不仅可节约大量的光电缆建设费用和电费支出,而且为高速公路外场监控设备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科行业传真 |
哈阿高速完成“低碳”大修
1989年建成通车的哈阿高速公路是黑龙江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近年来,随着交通流量增大,该路严重受损。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决定,投资近2亿元对该路进行大修。
哈阿高速大修项目为“白+黑”改造后的再改造,即变成“白+黑+黑”路面,在全国范围内无经验可循。指挥部要求施工单位严控施工各环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体现低碳交通理念。据介绍,仅旧路沥青混凝土废弃料加工重用一项,该项目就节约材料款300余万元。
施工单位对集料进行覆盖,减少水浸,在确保材料质量前提下,节省混合料拌和过程中集料烘干的燃油能耗100吨;在规范允许条件下,适当降低拌和温度,节省燃油约320吨,减少约8%至15%的沥青烟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铣刨、推除后的约5万立方米旧路沥青混凝土废弃料,大部分采用厂拌掺加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作为上基层,小部分废弃料采用厂拌掺加乳化沥青热再生作为下面层,应用于其他项目,提升旧料经济价值,减少占地和环境污染。
河南5年后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
与会代表认真观摩了新乡市辉县市公路运输管理所、汽车站以及六街村客运港湾站、薄壁镇农村客运站的农村客运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情况。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乡市在做好城际、城域、城市、城郊、农村客运五个层面的有效衔接,以及经营主体公司化、客运班线网络化、运营模式公交化、运力投放科学化、站点管理规范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等六个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推广。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和平表不,河南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继续抓好“五层面”、“六化”,在充分考虑方便农民群众出行的基础上,兼顾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按照集约化、公司化的经营方式,引导改造现有农村客运线路;积极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模式,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管理。
科科技信息 |
河北高速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日前,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在全国高速公路中率先实施机电新技术试点示范工程一一高速公路三维TGIS系统(简称“三维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黄石高速公路作为试验路段完成了全线实景数据采集,目前正进行数据加工、建模及软件开发工作,9月底该系统将试运行。
据了解,三维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真实地理数据的高速公路三维显示系统,通过采集收费站、服务区、养护工区、隧道、桥梁等各种外场设备数据信息,建立交通电子沙盘,按照实际桩号显示各种设备设施,实现直观形象、人性化的信息交互。在三维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中,点击相应设备设施的图标就能调出其运营情况、周边环境、历史数据等信息,直观显现现场真实情况,为指挥调度人员全面、迅速了解高速公路整体运行状况,实现辅助决策提供极大便利。点击相应模型还可进行特定操作,实现信息查询、信息提示、信息汇集、信息处理控制、信息发布等功能。利用车载GPS定位,该系统还可以对路网内的路政、养护、救援等车辆进行及时调度,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合理地处理突发事件。
陕西黄土隧道支护设计施工技术国际领先
近日,由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和长安大学共同完成的《黄土隧道支护设计与关键施工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通过鉴定。
该项目针对黄土隧道中锚杆的作用、黄土隧道的变形规律、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等技术难问题,依托陕西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黄土隧道群,在大量现场试验与测试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系统开展了黄土隧道支护设计与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在国内外首次对黄土地层(TV、V、VI级围岩)两车道隧道有、无系统锚杆条件下的结构力学状态和稳定性进行了现场对比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系统锚杆在黄土隧道中支护效果不显著,司以取消。提出采用“钢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锚杆(管)”的黄土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型式。创建了黄土地层隧道支护结构新型式。依据两车道黄土隧道台阶法施工过程中变形测试结果,发现拱部沉降的量值远大于净空收敛的量值,揭示了黄土隧道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快挖、快支、快封闭,二次衬砌仰拱、边墙基础紧跟,二次衬砌适时施作”的黄土隧道施工原则。现场测试发现拱部系统锚杆受压,从土体的变形和锚杆与土体的锚固效果两方面分析了黄土隧道拱部系统锚杆的力学状态,揭示了钢拱架支护条件下黄土隧道系统锚杆的受力机理,为黄土隧道取消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格栅钢架与型钢钢架相比,在与喷射混凝土共同作用时,具有受力性能良好、在施工中能有效保证喷层与围岩密贴等优点。在黄土隧道中取消系统锚杆,减少了施工的环节,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可明显降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多个项目中广泛应用。
科专家名录 |
高级工程师徐金龙
徐金龙,男,1953年1月出生,道路桥梁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湖北省襄樊市公路管理处原处长、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的“公路隧道降噪技术研究”、“超重车辆作用下路面结构研究与应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灌缝嵌填材料(改性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路肩缘石连体滑模摊铺技术推广应用”、“旧混凝土路面的评价与再生利用"等课题研究,均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000—2006年度分获省人事厅、省交通厅“全省路网建设先进个人"、“十五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进个人”,市委、市政府“突出成绩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襄樊市劳动模范”,市公路学会“先进个人”奖。被聘为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专家委员会公路工程专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