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刊物 >> 学会通讯

学会简讯 2010第22期

发布时间:2011-08-18   来源:公路学会  点击量:   

湖北省公路学会

   

第二十二期

(总第156)

湖北省公路学会编      网址:www.hbjt.gov.cn      20101120


科学会工作

2010道路安全高层论坛在武汉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全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由湖北省公路学会、湖北省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世行办、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世界银行湖北道路安全培训中心、省公路学会环境保护与安全专业委会联合承办的“2010道路交通安全高层论坛”于20101111在湖北省武汉市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重视道路安全,减少交通伤害”,会议得到世界银行全球道路安全基金赠款资助,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会议作了精心的准备工作。

关心和支持道路安全的世界银行、全球道路安全协会(GRSF)、全球道路安全伙伴(GRSP)等国际组织派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内外知名的道路安全专家、以及有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和交流。来自公安、交通、公路管理、公路勘察设计等单位主管交通安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150多人参加了活动。

省公路学会的副理事长董松年主持了大会,省交通运输厅、公安交警等部门领导到会致辞,国内外道路安全专家做主题演讲,主题演讲内容包括:“全球道路安全现状与中国的工作重点”(世界银行,安东尼·布里斯先生)、“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战略与战术思考”(上海交通大学,陆键教授、博导)、“山区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姜文龙教授)、“多方合作与调查评估在道路安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中国区主任袁和女士)等。论坛还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征集并印发了道路安全论文集,其中包含安保工程与交通工程、施工与养护安全、运输安全、农村公路安全、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理、交通秩序与应急管理、交通安全调查分析与研究等内容。

论坛活动的召开将对加强道路安全管理,提高道路安全研究和预防水平,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和伤害发挥积极作用。


科交通动态

 

 


 


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咸段建设项竞选会汉举


118下午,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黄咸段建设项目贷款银行竞选会在楚天公司五楼八号会议室举行,这标志着楚天公司投资建设的黄咸高速项目正式进入资本融资阶段。楚天公司总经理兼黄咸高速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肖跃文、总会计师兼副指挥长陈敏及楚天公司纪委、黄咸项目资金贷款工作专班的同志参加了会议。来自武汉及项目沿线有贷款意向的12家银行应邀参加了竞选会。

黄咸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辐射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现武汉城市圈交通先导战略目标,强化黄石、咸宁之间城际交通联系,缓解沪渝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交通压力,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全长54.88公里,投资估算为人民币22.44亿元,拟由楚天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湖北楚天鄂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为主体,向银行贷款人民币16亿元用于黄咸路建设。为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降低融资成本,经指挥长办公会决定采取公开竞争方式确定项目贷款合作银行.

参会银行代表接受了《邀请函》,介绍了本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优势,均表示按要求准时提交《银行贷款承诺书》。

肖指挥长最后强调指出,黄咸项目区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欢迎各家银行参与黄咸项目贷款银行比选,工作专班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鄂东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合作伙伴,通过合作开创黄咸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局面。


 

宜昌物流科研成果在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推出


20101110,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和交通部水科院联合研究的重大综合运输体系科研项目——“立足三峡构建西北物流陆水转运新通道”在会上推出,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交通部水科院研究中心主任卢成、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朝晖,应邀参加会议并在“多式联运高层对话圆桌会议”上发表了精彩演讲。

“立足三峡构建西北物流陆水转运新通道”这一科研成果,是在国家西部和新疆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提出的,新通道将形成具有陆水转运功能的欧亚大陆桥,可将西部物流、中亚口岸物流与长江航运相对接,具有陆路运距最短、最大程度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翻坝转运压力的优势,对于把宜昌打造成长江中上游和中西结合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工程建设项业务班在宜昌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公路工程建设系统档案管理,提高重点公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水平,119日至12日,全国公路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宣贯会暨档案业务培训班在宜昌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名交通系统档案工作人员参加本次培训。

开班仪式上,高玉玲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档案工作人员参加本次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保证项目档案工作质量,并预祝学员们培训愉快、身体健康。培训班邀请高波馆长等专家就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立卷、整理规范,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公路工程竣工文件编制要求等内容对160名学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

通过学习,每位学员对公路工程的档案管理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本次培训必将对规范全国公路工程建设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北省营运车辆GPS信息平台再推新功能

外省入鄂营运车辆实现全程监控


日前,湖北省营运车辆GPS中心信息平台又推出一项新的功能,实现了与交通运输部通信信息中心数据的进一步交换和信息共享,即全国纳入联网联控的所有省市重点营运车辆进入湖北省范围后实现动态信息接入。

该功能实现了外省入鄂营运车辆基本信息查询(包括车牌号码、车辆类型、车籍地、道路运输证号、所属运输企业等)、车辆最后位置查询、车辆实时跟踪以及车辆历史轨迹回放等,大大改善以往外来营运车辆动态管理难度大、无法实现实时动态监管等状况,这也标志我省在与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共享和联网联控工作方面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湘鄂明确3条省际高速通道接点方案


1027,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陈明宪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徐健在湖南省湘西龙山县签订3份协议,明确了恩施至吉首、通城至平江、宜昌至岳阳高速公路鄂湘省际接点方案。

恩施至吉首将湘鄂两省接点定于湖北省来凤县关口村和湖南省龙山县甘壁寨村交界处,相邻路段均采用四车道高速标准建设。通城至平江高速公路两省接点定于现有106国道附近湘鄂两省交界处。宜昌至岳阳高速公路两省接点定于湖北省石首市高基庙镇与湖南省华容县万庾镇交界处,相邻路段均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武汉“十二五”交通规划出台


102 5 日,湖北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描绘了该市“十二五”交通建设蓝图。

在目前已有7座过长江机动车通道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将续建二七大桥、鹦鹉洲大桥、轨道2号线和4号线过江通道,增建畅泗港大桥、黄家湖大桥、轨道8号线过江通道,形成“十桥一隧三轨”过长江通道格局。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继续加大跨江大桥的建设。其中,二环线杨泗港长江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约6公里处,路线全长约5.8公里,双向八车道,拟采用悬吊斜拉组合桥型;四环线黄家湖长江大桥位于白沙洲长江大桥上游约7公里、军山长江大桥下游约9公里处,起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家堡,接汉洪高速公路,过沌南洲,跨长江,于石咀李家村下游跨武金堤至长江南岸,再过青菱湖,跨青郑高速公路.止于107国道,全长8 .6公里,主线双向六车道,采用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在一步加密过长江通道的同时,武汉还将建设3条跨长江轨道通道,开创交通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致力于快速路网建设,“畅通一环,建设二环,贯通三环”,形成“三环六联十二射”格局,其中二环以内建成“两环五联九射”139公里的快速()路系统。“五联”指5条快捷联络线,分别为香港路一沙湖桥、琴台路—武珞路、中南路一中北路、江城大道和武胜路一鹦鹉大道;“九射”指9条快速放射线,分别为宝丰路、黄浦路、江北快速路等。环线与快速放射线、联络线相交通成网,形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快速路系统,加强主城区与新城组群的道路联系。至2015年,快速路总里程将达270里,占2020年规划目标的98%;规划提升77公里主干道为快捷路,增加快速路系统覆盖率,主城内将形成“三环六联十二射”的快速路网络格局,

轨道建设方而,在今年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的基础上,至2012年将建成轨道2号、4号线一期,运营里程达72公里;至2015年建成轨道3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8号线一期,运营里程达到146.5公里

城市路网建没方面,武汉主城区将新建或改建主干道29条、145公里,次干道66条、1 67公里,分别达到2020年规划目标的93%和82%。还将结合重点区域建设和项目开发,积极推进微循环道路建设,规划每年新建支路75公里左右,至2015年形成支路总里程约936公里,支路密度达2.1公里/平方公里。达到2020年规划目标的52%。

按规划,至2011年,汉口地区将形成“六纵七横”骨架道路系统网络。武昌地区规划形成“九纵七横”骨架道路系统网络。汉阳地区规划形成“四纵五横”’骨架道路系统网络。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方面,武汉将鼓励慢行出行,至2015年,规划布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位1620个,主城内建成人行立交总量达213(其中新建129),使自行车出行方式比例不低于18%,步行出行方式比例不低于35%


科行业传真


 


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会召开


1028,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大会作主报告,全面回顾总结“十一五”交通运输科技工作,研究分析交通运输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部署“十二五”科技工作。会议还表彰了一批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和个人。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通过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发展效能显著提升。据初步统计,“十一五”全行业科研投入超过100亿元,比“十五”增长60%以上,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0多项,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在本次大会上,共有10个集体和300多名科技工作者将分别获得“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杰出成就奖”、“科技特殊贡献奖”、“优秀科技人员”和“优秀科技管理人员”等荣誉称号和奖项。与会代表还在会议上讨论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部将实施生态修复试点


1014,由国家林业局、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联合举办的“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活动在京启动。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多家媒体记者深入沿海湿地采访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增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据国家林业局相关人员介绍,虽然近年局部湿地生态得到改善,但总体上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自然湿地数量减少、功能退化的威胁,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进行的资源过度开发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之间存在着亟须化解的矛盾。

    交通运输部与会人员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并透露正在编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交通运输部初步计划在未来几年开展重大交通基础没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包括对穿越或靠近湿地的公路实施湿地水系连通生态恢复工程,对重大围填海港口工程实施植被恢复、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河航道建设较为密集的流域实施鱼道建没、增殖放流、生态护岸等生态修复工程。


 

福建将组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福建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日前正式出炉,今后交通行政执法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的问题有望解决,同时,还将增强执法合力,提高交通执法效能和交通行政执法水平。

根据日前福建省委编办、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务员局联合制定出台的《福建省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福建省将把目前分散在各级公路管埋机构、运管机构、港航管理机构及地方海事机构中的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港政、航政、水路运政、地方海事等六个方面的监督处罚职能进行整合,统一交由新成立的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承担。

该《方案》明确,在省、市、县三级分别组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分别承担辖区内交通综合执法工作。其中,省设“福建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负责交通综合执法方面的政策研究,督促指导全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负责重大执法活动的协调和受委托开展相关行政执法工作;设区市设支队,县()设大队,分别作为省、市、县()交通行政管理机构的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

福建将撤销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总队及所属的16个高速公路路政大队,在每个设区市设立1个高速公路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主要承担辖区内高速公路路政和运政的行政执法工作,负责所辖路段的高速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站的管理工作。


科科技信息

 


 


沥青路面技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


日前,低碳与可持续沥青路面技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温拌沥青技术在全球的应用和发展、沥青路面再生与可持续大中修对策进行讨论与交流。

    橡胶沥青温拌技术使混合料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拌和、摊铺与压实,延长施工季节,减少碳排放,同时也保证完工后沥青路面具有优良的长期路用性能。据介绍,该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是可改善公路路面性能,增强沥青路面抗车辙、抗变形及抗疲劳的性能;二是节约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拌和温度降低30摄氏度,可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6%,既环保又有利于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三是减轻沥青胶结料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老化程度,有利于保证沥青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


 

速凝混凝土应用控制技术研发成功


日前,由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承担的科技项目“硫铝酸盐水泥在应急抢修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控制技术”通过鉴定。该项目针对城市道路桥梁快速、大规模、翻修抢修的苛刻要求,深入研究了影响混凝土凝结时间、工作性和强度发展的各种因素,开发出专用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材料与工程应用技术。

该项目采用超高强硫铝酸盐水泥解决了混凝土高早强的问题;针对大规模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要求,采用预拌混凝土技术,提出了“分阶段控制”的技术路线,解决了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工作性和高早强性能之间的矛盾;开发了专用缓凝剂和早强剂,解决大规模低成本快速修补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和施工技术难题;建立了温度、外加剂掺量与混凝土性能的关系,实现了针对不同环境工程条件下预拌混凝土性能的精细控制。该项目系统研究了掺入各种外加剂后硫铝酸盐水泥速凝混凝土耐久性能,确认所开发的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能满足工程所需要的耐久性,为道路桥梁工程快速修补采用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提供了技术支撑。


 

浙江公路隧道火灾排烟试验通过验收


1029获悉,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南大学共同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社会发展项目——《公路隧道火灾排烟与顶隔板结构耐火性能试验研究》已浙江省科技厅的验收,项目总经费支出407. 16万元,历时近2年。

公路隧道最大的风险是火灾,隧道火灾安全问题是一个围际性难题。以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德兴为首的课题组针对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提出了一种组合通风排烟方式,即通过在隧道顶部独立的排烟道,将纵向通风与集中排烟通风进行有机结合使用,在正常(非火灾)工况条件下,排烟道一般不使用,排烟阀门关闭,利用竖()井送排风+射流风机的纵向通风模式进行通风;在火灾工况条件下,利用专用排烟道,采用排烟轴流风机集中排烟+射流风机纵向诱导相结合的通风模式进行火灾通风排烟。该通风排烟模式充分利用纵向通风模式在正常运营通风下的经济性,以及发挥纵向通风诱导+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在火灾情况下排烟优越性,具有良好的排烟效果,提高了隧道火灾时逃生疏散安全性与灭火救援及时性,确保了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本课题填补了国内外对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的空白,通过隧道火灾排烟缩尺寸模型试验和排烟道顶隔板结构耐火性能试验,解决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模式在系统设计和推广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提高公路隧道防灾救灾水平,指导公路隧道火灾通风排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和工程实际应用等有重大意义。

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全面深入、成果丰富,研究成果对公路隧道火灾研究与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以及集中排烟系统排烟道顶隔板结构耐火性能研究、抗火设计和火灾下损伤评估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工程应用价值。公路隧道纵向排烟模式与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模式模型试验研究、排烟道顶隔板耐火试验方法、火灾下损伤等级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等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科专家名录


高级工程师周文卫


周文卫,男,19662月出生,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北省交通厅通信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参与主持了湖北省交通厅信息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网站建设等一批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湖北省运管征稽局运政网络、广域征稽网络建设;湖北省港航局电子征费系统网络建设及软件开发;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开发及推广应用;湖北省襄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全国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建设、全国交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国交通出行服务系统建设、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建设;湖北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建设(包括:湖北省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基于GIS的公路交通综合查询分析系统、信用信息分析系统、费收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出行服务系统等)。曾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交通科技先进个人等奖励。被聘为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专家委员会信息工程与测绘专业专家。


 

版权所有:湖北省公路学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大道384号      邮编:430030
鄂ICP备190134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