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18 来源:公路学会 点击量:
科学会工作 |
2010年度湖北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发布
湖北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对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进行了审定,决定对“高速公路环保与景观前置研究及在随岳中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等5个项目予以授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一等奖:(1项)
1、高速公路环保与景观前置研究及在随岳中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湖北随岳高速公路中段建设指挥部、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学锋、沈雪香、黎立新、张谢东、张世文、张业红、陈小佳、何智勇、张曦、舒红波
二等奖:(3项)
1、沥青路面抗裂缝连续施工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宜昌市公路管理局、当阳市公路管理段、湖北省公路管理局
主要完成人:丁庆荣 鲍玉洪 李家泰 鲁永发 章征春 王 英 李灵芝 毋 刚 刘颖 刘新国
2、神农架(木鱼坪)至兴山(昭君桥)旅游公路桥梁景观护栏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北京中路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姜友生、白书锋、兰志雄、周正尧、马亮、荣泽华、吴文武、荆坤、安明、邰永刚
3、大规模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安全控制与预警系统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王小璜 张谢东 余建宜 易 胜 付新平 付克俭 胡幼常 范芸 李月光 王开凤
三等奖:(1项)
1、军山长江公路大桥桥梁管理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湖北省京珠高速公路管理处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何雄伟 王晓晶 舒鄂南 王蔚 刘剑 孙柏林 林潘 李士兵
第十三届湖北省优秀学术论文奖的揭晓
第十三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经评审委员会审核,省公路学会推荐的论文有14篇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7篇。
科交通动态 |
第三个十日湖北道路春运平稳渡过
春节长假结束,随着南方务工人员返岗及探亲返岗高峰日益临近,学生返校的高峰来临,我省迎来节后道路春运客流高峰。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企业按照“节前保省内、节后保省际”的原则,有条不紊开展节后运输,保持了全省道路春运秩序的平稳有序。
一是坚持一线工作法,强管理,促服务。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领导及广大交通干部职工奋战在春运一线,为春运保驾护航。大年初六,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志慧深入武汉金家敦客运站检查春节运输及安全服务质量。大年初一,恩施、咸宁、黄冈、鄂州等地交通局长到客运站检查道路春运工作,看望仍战斗在一线的道路运输干部职工。大年初三,省运管局春运办赴天门督查央视曝光的违规载客事件整改措施的落实。节后,省交通运输厅领导及省运管局春运办多次深入基层查访春运进展情况。
二是坚持科学调度,准备充足运力保畅通、保疏运。从初五开始,第二轮春运客流高峰到来,各地积极征调应急运力应对客流高峰。全省共准备了2000台应急运力应对节后客流高峰。随州征调了100辆车应对返程高峰;黄石采取滚动发班、提前预售票、增加售票窗口等形式保障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荆门对管理部门、运输企业、客运站采取三个督促力保节后春运。
三是坚持安全、合法营运,严惩重罚保安全、保稳定。针对前段时间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载客、客运站安全检查落实不到位、企业重利益轻服务的现象,省运管局下发了通报,各地积极整改。天门针对央视曝光的违规载客事件全市通报,并果断进行严惩。仙桃市灵活采取乘客举报投诉、客运站点附近车辆排查、执法人员流动稽查、执法人员暗访调查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检查方法加强春运市场监控,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十堰出租行业成立打黑专班,上路稽查153人次,查处违纪违规车辆56台次,查扣黑车3台。
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
湖北省交通运输系统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坚持将农村公共交通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村镇、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服务环境初步形成。
打造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网
湖北着力打造“村村通公路”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村村有站亭”的农村站场基础网络、“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和“渡运达标准”的乡镇渡口安全网络。“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通乡沥青(水泥)路近6000公里、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突破10万公里,结束了417个乡镇和16237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历史,除恩施州外,全省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农村五级客运站501个、候车亭9655个、招呼站17270个,全省实现100%的建制村建候车亭、招呼站;开通农村客运班线5202条,投入营运客车23144台,农村客运营运总里程达14.96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累计改造乡镇渡口2343处,实施渡改桥项目20163延米,全省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100%。
探索均等化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
湖北在人口密集的城镇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和鄂州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班车进城,公交客车下乡”新模式,使农村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有效衔接;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推行农村客运服务区域化,改变传统客运管理“定点、定线、定班”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区域经营的车辆,只核定起点和讫点,不核定具体运行线路、班次、站点,突出农村客运特点,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十一五”全省建成省级农村客运文明示范线102条、“荆楚新农巴士”101台,农村公共交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线。
完善规范化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机制
湖北省委、省政府连续七年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并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方面,湖北按照国家规定,按每公里县道不低于7000元、乡道不低于3500元、村道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落实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省人大颁布了我国农村公路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县级财政按照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安排养护管理资金。在建立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方面,对符合规定要求、连续三年为乡镇村组提供服务的新增农村客运车辆,按每客座400元标准实施定额补助。按照农村候车亭每个补助1万元、招呼站每个补助500元的标准,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力度。在建立公益渡口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方面,湖北省以恩施州为试点,探索了“公益渡口,政府补助”的渡口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建始县“信义渡工”万其珍三代“重义守信、尽责奉献”的百年义渡,成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省交通运输厅迅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公路工作会议精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在系统总结我省"十一五"农村 "路、站、运、渡"一体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公路局、运管局、港航局、质监局及厅相关处室要密切配合,研究提出2011年农村公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适时召开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全面部署我省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努力推进我省农村公路城乡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综合服务功能。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三个转变",即: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过去以"量"的增长为主到以"质"的提高为主,做到"量""质"并重,全面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延长使用寿命;从以主体工程为主向主体工程、配套设施并重转变,加快农村公路上的危桥改造项目和渡改桥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水平;从提供粗放型的行车环境向提供安全便捷通畅的交通出行服务环境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体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
三是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控。省厅将迅速派出6个督导组,把农村公路质量作为调研督导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养护管理调研。各地要积极动员全省二级路转岗到农村公路养护的人员参与质量检查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交通部门的技术优势,确保农村公路的施工质量。公路、港航、运管部门要深入农村一线进行调研,查找差距和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四是进一步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公路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各地全面建立和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常化、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真正做到建管养并重。
五是进一步深化路站运渡一体化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路网整体功能。要加强城乡客运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为农村客运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经营者有利,让农民群众受益,积极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进程。
会上,林志慧厅长还就湖北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作了典型发言。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坚持将农村公共交通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村镇、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服务环境初步形成。
一是坚持交通为民,着力打造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网络。着力打造"村村通公路"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村村有站亭"的农村站场基础网络、"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和"渡运达标准"的乡镇渡口安全网络。"十一五",全省累计新增通乡沥青水泥路近6000公里、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突破10万公里,结束了417个乡镇和16237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历史,除恩施州外,全省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农村五级客运站501个,候车亭9655个、招呼站17270个,全省实现100%的行政村建候车亭、招呼站;开通农村客运班线5202条,投入营运客车23144台,农村客运营运总里程达14.96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100%通客车;累计改造乡镇渡口2343处,实施渡改桥项目20163延米,全省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100%。努力让农民群众走上沥青水泥路,乘上安全方便车、过上平安放心船。
二是坚持务实利民,着力探索均等化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在人口密集的城镇推行城乡
客运一体化,我省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和鄂州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班车进城,公交客车下乡"新模式,使农村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有效衔接;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推行农村客运服务区域化,改变传统客运管理"定点、定线、定班"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区域经营的车辆,只核定起点和讫点,不核定具体运行线路、班次、站点,突出农村客运特点,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十一五"全省建成省级农村客运文明示范线102条、"荆楚新农巴士"101台,农村公共交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
三是坚持政策惠民,着力完善规范化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机制。省委、省政府连续七年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并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国家规定,按每公里县道不低于7000元、乡道不低于3500元、村道不低于1000元标准落实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省人大颁布了我国农村公路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县级财政按照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安排养护管理资金。建立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对符合规定要求、一定三年为乡镇村组提供连续服务的新增农村客运车辆,按每客座400元标准实施定额补助。按照农村候车亭每个补助1万元、招呼站每个补助500元的标准,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建立公益渡口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我省以恩施州为试点,探索了"公益渡口,政府补助"的渡口管理模式。特别是建始县"信义渡工"万其珍三代"重义守信、尽责奉献"的百年义渡,作为"中国网事 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湖北省2010年涌现的新闻人物,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科行业传真 |
河南首个交通院士工作站挂牌
该工作站的建立为河南省交通运输系统提供了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将为河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了解,这是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第二个公路建设领域院士工作站。
湖北出台高速非公路标志管理办法
近日,《湖北省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湖北高速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标牌的设置,有利于保持高速公路良好的路容路貌,指导高速公路非公路标志标牌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办法》规定,各级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省高速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标牌设置管理工作;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高速公路广告经营权范围内,对拟设置的非公路标志标牌进行规划布局并组织论证,报各级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备案。
科科技信息 |
江西“会呼吸”高速公路试验成功
针对江西雨水天气较多,为降低高速公路雨天因为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江西省高速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课题小组年初考察学习外省成熟的排水性沥青路面技术,根据江西气候特点及材质属性,掌握该技术后成功应用于昌樟高速公路。经过近半年的监测,路面试验段的平整度、压实度、厚度等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据了解,排水性沥青路面俗称“呼吸式路面”。该技术通过在透水的沥青层面上铺筑空隙率高达20%左右的排水性沥青面层,使雨水通过该层内部的连通空隙沿路面横坡与路两侧纵向排水管排出路外,防止在道路表面形成水膜和径流,可以降低80%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应。
“沥青路面智能化养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验收
项目承担单位利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优势,推广应用了一系列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系统研究了各项新技术应用的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建立了沥青路面养护对策库。项目组攻克了沥青路面病害自动诊断和长大纵坡车辙技术难题,首次采用决策树的智能方法和三级水平决策模型,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级“沥青路面智能化养护专家系统”。该系统集沥青路面数据自动采集、技术状况评定、病害诊断、养护对策和工程造价于一体,实现了智能化养护的目标,显著提高了养护的精度和经济效益。同时研究开发了沥青路面抗车辙增强材料(APRM),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项目研究成果已在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段等高速公路成功应用,促进了我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和技术平台的发展,标志着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及决策科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科专家名录 |
教授级高工张世飚
张世飚,男,1963年9月出生,道路与桥梁、交通土建专业,大学学历,现任湖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主持参加了我省6条高速公路和2座长江公路大桥的勘察设计,直接指挥或参与了5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主持设计的“湖北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获勘察设计国家银质奖、“湖北襄十高速公路”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组织的“湖北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巴东长江公路大桥”先后获湖北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和路堑边坡整治综合技术研究和应用”、“山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构造物受力特性及地基处理研究与应用”、“高速公路复杂地层双联拱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等五项课题研究分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膨胀土路基分层交错填筑处治效果原位试验研究”等2篇论文获中国公路学会优秀论文奖,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其中3篇在第三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上获一等奖;被交通部授予第四届全国百名优秀工程师,分别荣获全国、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聘为为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专家委员会公路工程专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