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刊物 >> 学会通讯

学会简讯 2011第7期

发布时间:2011-08-18   来源:公路学会  点击量:   

湖北省公路学会

   

第七期

(总第165)

湖北省公路学会编     网址:www.glxh.hbjt.gov.cn     201145


科学会工作

 

 

省公路学会技术专家组对十房高速公路提供技术咨询


201131920日,省公路学会组织技术咨询专家组在学会黄大元理事长的带领下,在十房高速公路彭建堂指挥长、余世根副指挥长、刘毅学总工程师全程陪同下,冒雨深入工地一线,实地查看,调查研究,及时提供技术咨询。

十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大力开展标准化施工,平安工地建设和“先行号”劳动竞赛。在工程建设中科学统筹,高效运作,克难攻坚,精心管理,精心施工,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量的70%,完成桥梁桩基工程量的83%,完成墩柱工程量的53%,完成隧道掘进工程量的22%,真是做到了安全、优质、高效。

在座谈会上彭建堂指挥长、刘毅学总工程师分别介绍了工程建设和质量控制、管理的情况。学会技术专家组的专家对沿线的跨线桥、桩基、墩台浇筑、隧道掘进、衬砌、T梁预制、高填土路基等工程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孝感市交通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2011330,孝感市交通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孝感市公路局召开,湖北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曹士德、秘书长阮治川、副秘书长毋润生、孝感市科协主席王振华、副主席郑俊杰,市民政局社团组织科宋汉波科长、孝感市交通局副局长简明云、孝感市公路局局长胡艳和、党委书记周兵等领导和6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孝感市公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舒正超同志主持了会议。

孝感市交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简明云在会上作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他从开展学术交流、拓展技术培训、开展科技攻关、扩大学会活动范围、加强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对第三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做了总结,他指出第三届学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学会工作发展不平衡、与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学会与会员联系不够多,会员参加学会活动的面不够宽、学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高,与其他学会交流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

他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着力推进学会改革,努力搭建好“三个平台”;要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学会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学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学会在促进我市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学会活动方式,努力把学会工作做得更好,为孝感市公路交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审议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32名理事组成的第四届理事会中17名常务理事组成的第四届常务理事会,周兵当选为理事长、吴毅翔、韩良平、柳金洲当选为副理事长。易小卫、彭冬分别当选为正、副秘书长,简明云、胡艳和当选为名誉理事长。并通过决议将孝感市交通学会更名为孝感市公路学会,修订了学会章程。

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曹士德、市科协主席王振华、市民政局社团组织科宋汉波科长等领导等领导在大会讲话中对市交通学会近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今后学会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


科交通动态

 

 

武汉市四环线规划方案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201131213日,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在武汉市联合组织召开了《武汉市四环线规划方案》专家咨询会,专家组由来自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湖北省公路学会、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参加会议的单位有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水务局、环保局、林业局、武汉交通工程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

武汉市四环线的建设对于建设武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架新城组群之间结构清晰、功能明确、规模合理的快速通道、完善武汉“环线+射线”路网布局,增强城市过江通道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汉市四环线全长约143公里,规划工作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武汉市公路勘察设计院组成的“联合舰队”项目组完成,省交规院院负责的东北段长约72公里。

与会专家在审阅规划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听取了规划编制项目组对规划方案的汇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审议,充分肯定了规划报告编制质量和汇报水平,一致认为《规划方案》基础资料翔实,分析论证充分,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基本赞同《规划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关于功能定位、技术标准、规划路线布局的主要研究结论。

考虑到本项目极其复杂,与会的国家级专家们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经过与会专家的努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项目组正按照专家意见,认真细致地开展工可编制工作,为本项目年内开工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汉十高速服务区全面推广公众信息查询系统


3月上旬汉十管理处在路政执法大厅试点推行公众信息查询系统后,近期,管理处又在沿线各个服务区的商务区内增设了公共信息查询机,为过往司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询方式。

针对服务区的特点,管理处对查询机的内容进行了更换和充实,使其更加倾向于服务公众出行,过往司乘通过查询系统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各类交通工具的时刻表、高速收费常识、客运站点位置、紧急救援渠道、各地特产介绍、医疗应急知识等。


 

武黄高速公路建立桥梁系统管理数据库


为了尽快实现武黄高速公路全线桥涵电子化管理,建立桥涵数据库,工程技术部继组织桥梁管理系统软件培训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桥涵数据录入,首先进行桥涵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其次将桥涵经常性检查、桥涵定期检测数据及特殊性检查数据按照系统要求进行录入。目前工程技术部正在进行基础数据库的录入工作,预计本月底可以完成基础数据库建立。


 

竹溪县农村交通物流“五个一”试点工程正式启动


2011311,竹溪县新洲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在竹溪县新洲乡正式挂牌,新洲乡党委、政府负责人、县交通运输局、县交通物流发展局、县顺通物流公司负责人、新洲交通物流服务站负责人在新改建成的新洲物流信息服务大厅出席了全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仪式,这标志着竹溪县农村物流“五个一”试点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国家《物流业发展振兴规划》及省、市交通物流 “十二五”规划,竹溪县交通物流发展局在组建挂牌后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县交通物流发展局一班人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调研,将发展农村交通物流作为县交通物流发展局组建成立后交通物流发展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切实推动农村交通物流发展工作,竹溪县交通物流发展局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全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和竹溪县“十二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制定了竹溪县“十二五”农村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要抢抓全省农村交通物流发展试点的历史机遇,逐步在全县十五个乡镇和六个重点物资集散地开展农村交通物流“五个一”工程,即有一处农村物流办公用房;有一个基本满足需求的农村物流仓储场地;有一个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有一个在当地有经营头脑的农村物流带头人;有一批农村物流的服务对象和受益者。

新洲乡位于竹溪县县城东南51公里处,是竹溪县进入南部山区的大门,对外经水天路与305省道沿线县河镇、水坪镇、城关镇相连,对内与兵营乡、汇湾乡、天宝乡相通,全县的泉河、汇湾河、竹溪河三大水系均在新洲汇入新洲河,是我县水陆交通咽喉之地,境内物产丰富,盛产花生、油菜、香姑、木耳、生漆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板石、河砂等资源,新洲乡现有人口2.7万人,下辖18个村,新洲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是潘口电站移民后新规划建成的功能较为完备的新农村集镇。新洲乡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是县交通物流发展局经广泛调查比较,在全县现有乡镇中选择地理区位适中,集镇规模较大,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物资集散具有农村物流典型特点的乡镇农村交通物流综合服务“五个一”工程试点乡镇。新洲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是在原新洲五级客运站基础上改建而成,办公用房、仓储场地在原五级站基础上改建,信息服务平台由交通物流发展局提供支持和业务指导,经营模式采取服务站由当地经营业主负责,具体经营由新洲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和县城祥尔顺通物流有限公司采用城乡对接、利益共享的合作经营模式共同开辟农村物流服务市场。

新洲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投入运行后,将充分发挥客货运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宣传,吸收、接纳农村商贸经营者和货运经营者参与新洲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的运行,争取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将农村农民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送到农民朋友手中,同时也使当地的资源和农民手中的优质农产品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县交通物流发展局将倾全力支持新洲农村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五个一”试点工作,采取全程式跟踪,全程式服务的模式,力争在新洲农村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运行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探索,按市场规律和农村物流特点相结合的方式,摸索出一套适合竹溪农村物流发展的运行模式,在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将农村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在全县逐步推广,力争使更多的农村和农民享受到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农村交通物流服务,力争使农村交通物流服务站真正服务“三农”,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谷城公路养护低碳环保唱主角


减少动用一次机械设施,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一处废料堆放点,就增添了公路的环保内涵。今年来,湖北省谷城公路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让低碳环保养护唱主角,将低碳环保的工作理念,渗透到了养护施工的各个方面。

在今年的养护施工当中,县公路段在县乡道路大修工程部分施工路段,采用了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提高了废料的利用率,真正起到了低碳、环保的作用。另外,改变以往公路养护施工现场废料乱堆乱放的现象,实行公路养护废弃物零排放。在每条养护施工路段都统一设立3个废料集中堆放点,将挖出的沥青、碎石废料运至废料集中堆放点堆放,确保施工现场环境不受到污染。同时,加强养护机械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及进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养护机械的出动次数,减少油耗和尾气排放量,养护作业时,能用乳化沥青的绝不使用热沥青,同时将养护机械维修的废弃机油等收集到容器集中管理,以利于回收再生利用。


 

五大银行1500亿元支持湖北交通建设


近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分别与国开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5家银行将共给予湖北省交通建设150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贷款额度,为“十二五”湖北交通再次跨越提供资金保障。

“十一五”期间,五大银行就积极融入湖北交通建设投融资改革,创新推出软贷款、资本金搭桥贷款等金融产品,不仅支持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全力支持普通公路、农村公路、港航等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湖北省“十一五”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各银行除唱好高速公路这一“重头戏”,还将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在普通公路、农村公路、港航、物流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咸宁将投资370亿元构筑绿色公路网


从日前召开的湖北省咸宁市公路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该市公路规划投资370亿元,新建公路1.1万公里,构筑免费、畅通、便民的绿色公路网。

规划新建的公路中,包括一级公路985公里,二级公路1626公里,县乡三、四级公路1795公里,通村公路6633公里。一方面,将把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成一级公路,县乡主干线公路、产业区、旅游点、能源资源开发区公路改造成二级公路。另一方面,铺平经济出口、省际断头衔接通道,铺平开发区、工业园区、资源集聚区与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的衔接通道,铺平公路网络与航运网络、铁路干线的通道,形成“干支相连、循环通达、便民惠民”的免费绿色公路网络。


科科技信息

 

 

公路勘察设计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从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教处了解到,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基于网络的GPS单点精密定位及一机多天线技术在西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已在西安通过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的鉴定验收。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3 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 P S)、卫星遥感(R S)、地理信息系统(G I S))作为现代测绘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测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该项目于20059月签订合同启动,由陕西省厅作为保证方负责推荐管理,长安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完成。项目开展了G P S单点精密定位技术在西部公路勘察测图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基于CQG2000的公路沿线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G PS高程理论及应用技术、基于G P S远程实时监控的公路路基压实质量控制系统、公路滑坡监测的G PS一机多天线系统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专家对该研究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研究结果对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特别是西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公路勘测设计、施工和安全监测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项目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在公路建设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公路路面凝冰防治技术获突破


日前,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和重庆交通大学联合承担的厅2009年科研项目“四川省公路路面凝冰防治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验收,并在雅西高速公路以及108国道上铺筑了试验段,效果良好。

公路凝冰一直是公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难题,四川省及西南地区常常因为冻雨结冰影响道路通行。课题组通过对抗凝冰剂、抗凝冰填料、抗凝冰集料的研制,并铺筑了降冰点乳化沥青雾封层、抗凝冰微表处、抗凝冰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路,经实际比较,以冰点乳化沥青雾封层和抗凝冰微表处效果最好,经济实用。该项目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对四川省及其他西南地区冬季道路保通和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通过验收


日前,由长安大学与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蓝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共同承担的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技术研究”通过了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

目前,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安全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隧道内湿度大,遭遇降水天气时,隧道进口段路面潮湿,而当前采用的横向刻槽不利于及时排出车辆带入的水分,车辆容易发生侧滑事故。二是车辆在隧道进出口段频繁加速或减速,导致表面构造磨损较快,抗滑力衰减严重,易引发交通事故。三是隧道成管状,交通噪声规律与露天环境有很大差异,消散困难,路面胎噪较大,驾驶和乘车舒适性差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于2007年立项进行专题研究。课题依托蓝商高速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铺筑项目,深入研究了隧道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机理及影响因素,研制了手推式摩擦系数测试车,提出了轮胎一路面噪声随车声强测试方法和室内轮胎加速度噪声测试方法,以及协调抗滑和降噪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刻槽参数;基于隧道进出口环境和使用特点,研究提出了隧道进出口露石水泥混凝土设计要求;研制了路面加速磨耗试验装置,分析了混凝土路面耐磨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混凝土路面耐磨性改善技术。编制了《高速公路隧道抗滑降噪刻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指南》,该成果已在多座隧道中成功应用。


科专家名录

 

高级工程师陈飚


陈飚,男,196910月出生,公路、交通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基本建设处处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交通建设管理工作,主持的《水泥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研究》、《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评定标准研究》、《废旧沥青面层材料再生利用综合技术研究》、《沥青混合料离析控制技术研究》、《振荡压实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等10余项课题研究,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光纤光栅传感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监测系统的研究》节约6千多万元外汇;成功引进了我省2亿多元公路机电设备,主持研发了MC150连续式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设备;主持编制了《高速公路机电土建工程施工规范》等标准规范,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20余篇技术论文,参编了《公路机械化施工手册》、《高速公路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教程》和我国第一本公路橡胶沥青方面的技术专著《橡胶沥青技术应用指南》等2本专著;获省、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l项、三等奖各2-3项,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会第1 6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湖北省公路学会第1 2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1篇,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l篇;获湖北省公路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优秀工程师称号,省政府表彰2次;国家机电办、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的评标专家,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与管理分会理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理事;被聘为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专家委员会公路工程专业专家。


 

版权所有:湖北省公路学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大道384号      邮编:430030
鄂ICP备190134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