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刊物 >> 学会通讯

学会简讯2013第9期

发布时间:2013-05-10   来源: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第九期

  (总第215期)

  湖北省公路学会编网址:glxh.hbjt.gov.cn2013年5月5日


  学会工作





  专家再审《全省公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各专题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评比结果产生


  4月27日,省公路学会再次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近期已作修改的《全省2012年公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进行再评审。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董松年主持了评审会,黄大元理事长介绍了省公路学会开展公路学科发展研究工作的背景及基本思路。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马立军、姜友生、省公路局局长范建海及各有关方面的十多位领导、专家出席了评审会,对学科报告进行了认真评审。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徐健、副厅长谢强等领导、专家向大会提供了书面评审意见。

  评审中,专家们一致认为,省公路学会和各专委会,依靠各挂靠单位,自觉承担全省公路学科发展各项专题研究,对科学分析和把握全省公路各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找准各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各学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对推进全省公路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这项研究工作做好,并切实发挥指导作用。同时,希望省公路学会在加强软课题研究和科学决策方面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专家们对各学科报告逐一进行评审,就扩大信息采集、提高研究深度、把握准确提法、调整文字结构等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专家投票结果,省公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其中,《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报告》、《桥梁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获一等奖;《道路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隧道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获二等奖;《交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发展研究报告》获三等奖。



  科交通动态



  湖北加快农村交通发展今年建成农村公路15000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道路等交通设施是基础和先导。今年,省交通厅迅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积极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活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省委、省政府连续十年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向全省人民作出公开承诺,目前,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全面完成了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及技术状况的专项调查,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推动出台《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十二五”全省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及重点;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理顺了农村公路建管养体制,进一步完善了资金、税费、安保、债务化解等配套措施。三是在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建设一条需求最迫切、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特色公路,总里程3282公里,加快开发片区内的特色资源。四是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分步实施农村公路危桥、危险路段改造,提升了道路路况质量水平。五是就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开展示范,推广恩施州实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大冶、竹溪建立农村公路新型管养机制等典型经验,充分调动县市积极性,形成了多方联动、合力发展、规范运行的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

  在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上,省交通厅将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县乡村相通,提高通达深度;相邻村镇相连,增加路网密度;适度改善网络技术等级”的原则,有序协调发展。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坚持“量入为出、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路段的实际,合理掌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照“生态环保、资源节约”两型交通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少砍树、少征地,宜宽则宽、宜直则直;坚持综合利用,实现国省干线与县、乡、村道的畅通对接;坚持统筹推进,实现路基路面主体工程与绿化、排水、防护等配套工程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实现“内优外美、路景相融、生态环保、红绿相映”的建设目标,使农村公路成为了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黄冈召开全国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现场会,全面推广湖北经验。

  “十二五”以来,我省普通公路、农村公路完成建养投资384亿元,其中建成县乡公路5728公里、通村公路19475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0181公里;所有县城已通达二级公路,所有建制村已通公路;除恩施州外,100%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建有候车站亭、100%的建制村通客车、100%的乡镇渡口达标。

  “十二五”后三年,省交通厅将投入资金639亿元,打响普通公路、农村公路“三年攻坚战”。今年计划完成农村公路15000公里(其中完成县乡公路1000公里,村级公路14000公里),新改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118个,新建农村候车棚2427个,力争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同时,加快推动县域20公里范围内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争取每个市州至少改造一条城乡客运公交化线路,县域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力争达到45%。

  到“十二五”末,我省将基本实现所有县市通达国道及一级以上公路,建制乡镇基本通达国省道及二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村与村基本实现沥青水泥路连通,基本形成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


  湖北3年将建普通公路4.5万公里


  日前,湖北省普通公路后3年建设推进会召开,研究解决制约普通公路建设的主要问题。今后3年,湖北省普通公路建设任务超过45000公里。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普通公路完成建养投资384亿元,建成一级公路663公里(完成路基901公里),建成二级公路2030公里(完成路基2603公里),建成县乡公路5728公里、通村公路19475公里,分别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24%、55%、38%、56%。

  今后3年,湖北省启动普通公路建设攻坚战,力争完成公路建设投资639亿元,建成一级公路2227公里,二级公路4015公里,县乡公路3000公里,村级公路36000公里,农村公路桥梁36427延米。完成危桥改造、养护工程、安保工程建设任务。今年将建成一级公路路基1000公里、路面644公里,二级公路路基2359公里、路面15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15000公里,农村公路桥梁12142延米。

  据了解,湖北省“十二五”一级公路规划中,国道一级公路建设里程为1798公里,主要是107、316、318、207国道和拟升国道中原省道荆新线、襄关线、荷沙线和汉沙线等,目前90%以上的项目均已开工。全省通乡镇二级公路项目195个、里程5000公里,目前实质性开工为65%,进度相对滞后。

  “十二五”后3年,湖北还将集中力量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秦巴山库区生态环保路、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等4条特色公路,切实抓好普通公路养护管理。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表示,湖北省交通运输部门将创新体制机制,变以省投资为主为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省厅按公路等级给予定额补助,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配套。谁积极扶持谁,坚决杜绝“钓鱼工程”。全省各地要推广咸宁、天门等地建立交通建设投融资平台的经验,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构筑交通投融资平台、设立交通建设基金,善用资本运营、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融通建设资金。


  省厅开展交通经济和城市客运两项专项调查


  4月27日,全省召开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城市客运交通线路及站点专项调查工作启动会议。副厅长马立军,省统计局,厅计划处、运输处、财务处,厅业务局及地市交通运输局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马立军首先通报了4月10日交通运输部专项调查工作启动会的主要内容,传达了翁孟勇副部长的讲话精神,并就我省正式启动和布置两个专项统计工作提出了要求。

  他指出,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和城市客运交通线路及站点专项调查是2013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省厅对两项调查工作高度重视,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实施好两项调查工作,积极构建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统计体系,为更好地履行城市交通管理职能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他要求,厅各业务局、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要相应成立由运管、港航、公路和城市客运、出租车管理部门组成的调查专班,针对每项调查任务,加强组织,明确具体的职责分工与要求,并指定负责人,做到“职责落实、任务落实”,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他强调,各市(州)要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步调一致地开展基础数据采集工作。要在调查手段上思考创新,在调查设备上有效投入。要严把数据质量关,坚持“分级负责,就地解决”,实行严格的质量抽查和质量验收制度,确保把最真实的数据调查上来。在数据安全方面,要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管理制度,严把统计数据的录入、审核及汇总上报关。

  同时,马立军还对开展调查人员培训、培养建设统计队伍、严格履行保密规定、加强调查工作考核等提出具体要求。


  武汉被确定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日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成的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汉与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城市一起位列其中。

  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国家通过建设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着力解决现阶段我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不统一、建设时序不同步、运营管理不协调、方式衔接不顺畅等问题,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提升国家竞争力。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于发挥武汉连南接北、横贯东西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运输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桥”,加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超前发展,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湖北交通“十二五”规划,武汉将在“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加快形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重要门户机场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陆路武汉至中西部、西北部,水路武汉至上海的联运通道。在市内交通方面,将高标准建设一批公共交通枢纽,使地下交通与地上交通、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打造全国“公交都市”。


  湖北探索高速服务区企业退出机制


  日前获悉,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将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并通过签订补充协议,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区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对长期服务质量不到位、硬件设施跟不上、群众口碑差的服务区经营企业予以清退。

  春节以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检查专班以6个高速公路管理处为主体,按区域设立了12个服务区管理所,向重点服务区派驻管理人员近百名,加强了服务区的执法监管力量;与服务区经营单位、物业公司签订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缴纳管理保证金,如发现问题,现场开具整改通知单,并对应考核标准和管理层级从管理保证金中扣除兑现。此外,还配合所在地其它政府部门加强对服务区治安、食品卫生、经营和服务的监督管理。

  湖北省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依托短信平台,对服务区顾客进行了短信回访,驻点管理员每天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实行现场调查、现场调解、现场处理;在重点服务区增配了治安岗亭和电动巡逻车,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


  襄阳今年计划投资交通120亿元


  今年,湖北省襄阳市全面实施“立体交通、公共交通、平安交通、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六大工程”。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突破120亿元。

  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强力推进谷竹高速襄阳段等6条高速公路建设。干线公路建设方面,开工建设316国道襄阳城区段等干线公路,确保建成一级路62.1公里、二级路158.8公里。农村公路方面,完成县乡公路90公里、农村公路900公里、农村渡改桥1000延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方面,开工建设襄阳汽车南站、老河口高速汽车客运站和枣阳汽车客运中心站。物流基地建设方面,开工建设襄阳农副产品物流园、谷城县综合物流园。确保建成襄阳物流信息中心、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一期)。完成襄阳西物流园(一期)、枣阳百盟商贸物流中心(一期)、宜城天兴物流中心、襄阳乾通物流中心、老河口大通物流园(二期)主体工程。


  科行业传真



  出租车电召服务向智能化发展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通知》,要求规范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发展,加快出租汽车驾驶员和乘客电召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电召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知》要求充分调动驾驶员积极性,在电召服务收入分配上向驾驶员倾斜,让驾驶员愿意主动提供电召服务:通过电召服务让乘客得到便利,愿意使用电召服务;加大对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系统的建设投入,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投资,建立长效、健康发展机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消费水平,合理确定电召服务收费标准,争取将电召服务费列入出租汽车发票费目;探索根据交通高低峰实行差别化电召服务价格,引导公众合理选择出行方式。

  加快出租汽车驾驶员和乘客电召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和奖惩机制。对多次失约乘客,记入电召服务不良诚信记录名单;对于乘客失约造成的驾驶员损失,可探索建立补贴补偿机制,对驾驶员进行适当补助。

  《通知》明确,要积极推行电话、网络、服务站点、手机终端等多种电召服务模式,推动电召服务向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优化电话约车服务流程,推广自助式电话约车服务;依托电召服务中心,建设研发电召服务网站和手机电召服务终端,开展网络、手机电召等新型服务,实现对电召服务的记录和跟踪,切实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此外,各地还要统一标准规范,推广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电召服务中心建设;普及安装智能服务终端设备,使用统一的电召服务电话号码,便于乘客使用。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地要在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商业区等区域设置数量合理的出租汽车停靠泊位,并加快建设出租汽车服务中心。



  科技信息



  恩施“路面创可贴”首次用于沥青路面裂缝修补


  4月12日,恩咸线头道水K2+700-900米段,一名养护工人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公路养护科技产品——“路面创可贴”(YL-Z自粘压缝带)对该路段的路面裂缝处进行多处实验,首次将该项新型养护材料用于路面病害处治实验,并将在全州公路养护生产中推广应用。
  YL-Z自粘压缝带是一种专门处理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新型公路养护材料,主要处理温缩裂缝及部分结构裂缝。为了降低公路养护成本,提高路面病害处治效率,恩施市公路局率先采用“路面创可贴”(YL-Z自粘压缝带)这一新型科技养护材料,并在路面病害处治过程中用于沥青裂缝路面试验。
  该产品有三大优点,适用范围强,可用于沥青、水泥路面裂缝及隧道裂缝防水处理,有效的预防裂缝区域产生松散、崩边、崩缝、坑槽、渗水等现象;操作方便,简单快捷。在施工过程中无需开槽、加热,不会对脆弱的裂缝区域再次产生破坏,只需将缝隙内的泥土清除干净,将自粘带贴在缝隙上,用铁锤均匀夯实,通过粘贴路面裂缝区域方法,增强裂缝区域的强度,及时防止裂缝对道路的进一步破坏;成本低、经济适用。无需专业设备、人工费用的投入,只需要路面的路表温度在15℃表以上就可以施工 ,随时随地,有缝就补,一贴就好,即时通车。


  铜川农村公路低造价路面技术获表彰


  《铜川地区农村公路低造价路面技术研究》由陕西省铜川市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长安大学共同完成,荣获201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铜川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研究将传统的“稳路基、强基层、薄面层”设计理念优化为“强路基、薄路面”,通过采取经济技术可行的方法加强路基承载能力,合理分配路基与基层的承载比例,并从减薄路面结构层厚度和降低路面材料要求两个方面,在保证农村公路整体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该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据分析,农村公路采用该理念设计后,每公里建设费用可降低2.2万元至13.7万元。


版权所有:湖北省公路学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大道384号      邮编:430030
鄂ICP备190134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