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05 来源:公路学会 点击量:
2010年,中国公路学会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学会工作定位和交通运输部的工作要求,按照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加强学术建设,积极推进学会改革,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着力加强会员管理,努力加强学会自身建设,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学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有新的提高
学会围绕行业中心工作,精心搭建有利于展示和交流公路科技发展技术成果和理论观点的舞台,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学会和分会共开展各种学术活动42次,交流论文近5000篇,参加人数10000余人次。
学术交流活动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紧扣公路交通发展中的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在公路建设技术、公路管理技术、公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高质量的交流和探讨。组织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第十二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及技术研讨会”、“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暨海峡两岸公路发展与安全论坛”、“第四届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交流会”等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精品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突出行业主题,同时增加了国际元素。以世博交通组织和排水性技术为主题,在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交通论坛暨全国排水性路面技术研讨会”;召开了“现代钢桥关键技术国际专家论坛”和“全国大型桥梁工程耐久性技术发展研讨会”,两次活动均有多位知名国外专家学者到会作报告演讲,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顶尖级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在一些新领域、新方向展开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学术交流研讨。
各分会根据学科特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分会学术年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道路工程、桥梁、计算机、客车、客车等分会的学术年会已经和正在形成各专业领域的学术精品。除学术年会外,各分会还开展了一批富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活动。
各地方学会的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西部地区公路学会、华东地区公路学会、长三角地区公路学会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省际间的交流活动有新的发展。
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会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高了学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公信力。
二、技术咨询和科研合作成效显著
学会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就公路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技术成果进行了技术咨询和成果鉴定工作,为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服务。
完成了“青岛海湾大桥无封底混凝土套箱”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受到项目委托方的好评。利用多种形式调研走访业内产学研等单位,广泛了解从业单位需求。同时主动联系沟通重点科研单位和从业企业,充分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评审鉴定委托服务机制,已与行业多家单位达成合作共识。
组织专家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体系研究”、“中国高速公路运输量调查统计技术研究”、“公路运行速度体系、安全性评价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 ”等14项课题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审鉴定。
牵头组织了与吉林省公路管理局联合开展科研合作,确定了合作意向,开创了学会与地方公路主管部门科研合作新模式;牵头组织中交公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所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基于机器人平台的复杂条件下桥梁无损检测系统研发”开展科研攻关,成功申报交通运输部西部科技项目的重大专项课题。
学会积极探索开展技术咨询新思路,充分发挥学会专家优势,不断开拓学会咨询服务新领域。积极主动与业主单位沟通联系,为重点工程项目提供科研咨询和科研管理服务
各分会和省级公路学会发挥优势,积极开展了专题调研和技术咨询活动。专题调研和技术咨询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三、网站和期刊建设稳步提升
学会期刊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中国公路学报》、《中国公路》、《中国交通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期刊体系,期刊的办刊质量得到提升,期刊发行量稳步增加,期刊的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学会的支柱能力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加强学会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了信息交流和服务的重要平台及资源共享作用。中国公路学会网和中国公路网已成为交通系统最大的行业网站。分会和省级学会在网站建设上有新的发展,大部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根据《中国公路学会期刊发展规划》,开始进行期刊体系改革,完成了中国公路杂志社的企业法人登记手续,迈出了期刊体系改革的重要一步。学会所属《中国交通信息产业》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交通信息化》,进一步适应了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要求。《中国交通信息化》编辑部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单位”荣誉称号,是受表彰的194 个示范窗口单位中唯一的文化传媒单位。《中国公路学会通讯》的内容、信息量、质量有所拓展和提高,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地方学会和各分会也非常重视期刊建设。主办或者与其他单位联合出版了期刊。分会创办的《交通战略与规划》、《道路科技信息》、《公路隧道》影响力日益增大。养护与管理分会创办的《养护与管理》口袋书,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客车分会今年也将编辑出版《客车新技术》。部分地方学会也创办了专业期刊。
期刊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发挥了信息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的作用,而且也成为了学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
学会在加强与国际和地区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有较大突破。一年多来,学会共组织出国和赴港澳台考察9次,接待国外相关组织6次。
经交通运输部同意,学会正式向国际路联申办“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并获批准,这是我会首次举办重要的国际会议。会 议于今年10月在山东济南举行,取得了巨大成功。
国际路联副总干事苏珊娜•扎玛莉女士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作了题为“绿色公路和国际路联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系统”的报告。论坛期间学会领导会见了苏珊娜女士,并就学会与国际路联合作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商谈。
我会先后接待了来访的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甄耀武、国际路联主席卡比拉,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
我会与全美州级交通管理者协会在京举办公路标准规范合作签约仪式。授权我会翻译、出版美国桥梁评估手册(2008年第一版),并在中国大陆发售。
我会组团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参加“第16届世界道路大会”。会议期间,与国际路联新任主席卡比拉先生、总干事西贝莉女士进行了多次小范围会晤,学会还在国际路联专门会议上作了发言并与各国大使进行交流和讨论。
我会与福建省交通协会、台湾中华道路协会和台湾土木技师公会全联会联合举办了“第八届海峡两岸通道(桥隧)工程学术研讨会”,就海峡两岸通道建设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应香港公路学会的邀请,学会领导访问了香港公路学会,就陆港学会的交流和合作进行了座谈。
各地方学会和分会根据地区和学科特点,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组织理事单位成员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七届亚太可持续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隧道工程分会正在筹备“公路隧道安全设计与运营管理暨水下隧道建设技术”国际会议。
五、科技奖励和人才举荐工作成绩突出
学会承担的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定等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参评项目单位及个人的好评。荣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苏通大桥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以及“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科研项目,经国家科技奖励办组织评审,两个科研项目双双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国公路交通科技领域的重大进步和突破。
201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从申报的333个项目中评出了130个201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62项。今年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率为39%,为近5年最低,充分体现了学会科学技术奖“从高从严”原则。
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学会还对拟获奖项目组织抽查和集中答辩,对各项目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情况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学会科技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会今年还编辑出版了《2008-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集锦》画册,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学会经过广泛论证调研,于今年首次为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奖项目颁发了“金鹿奖”,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提升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在行业的影响。
完成了今年度“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从39名候选人中评选出郭大进等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为“第五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交通运输部委托我会承办的“交通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和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评审也已全面完成,受到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
经学会直接推荐,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喜刚,被中国科协授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宝林,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劲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汪双杰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成为今年学会人才举荐工作的一大亮点。
许多地方学会和分会也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奖励和人才举荐工作。形成了全系统科技奖励梯次,发挥了学会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方面的独特作用。
六、为行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为了实践学会宗旨,加快学会发展,提升学会实力,学会组织开展了多项社会活动,扩大了学会的行业和社会影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学会加强了与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配合开展工作,为主动承接社会化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学会承办了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受到中国科协的肯定。学会还承办了“首届全国公路职工乒乓球大赛”,高宏峰副部长亲自为大赛开球,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会承担了交通运输部《中国公路史》的续编工作;受部科技司委托,学会连续数年承担了《中国交通信息化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完成了《广西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规划研究》,承担了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指南针计划”交通类项目推荐工作。
学会还举办了“2010年在京公路界新春联谊会”;开展了“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捐助活动;主办了 “海宁中国皮革城杯”首届中国公路公益广告大赛。
各地方学会和各分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服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会在行业和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会的公信力,提高了学会的凝聚力。
七、学会改革和自身建设不断推进
学会重视办事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和改革。学会在完成了中国科协的“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承担了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程项目”中“推进学会办事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的改革试点任务,项目将于2011年4月完成,目前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
进一步树立“经营学会”的理念,改革学会的运行方式。基于打造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平台,增强学会发展实力,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考虑,在认真广泛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与中交二公局共同投资,于今年4月8日成立了“中交公路养护工程技术公司”。公司的成立使“经营学会”的理念得到进一步体现,学会建设和改革迈出的新步伐。
学会所属中国公路杂志社完成了企业法人登记手续,学会正积极与交通运输部主管部门联系,力争使杂志社在股份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以提高期刊的整体效益和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强了学会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学会办事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会根据加强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学会办事机构的办公条件,实现了秘书处各部门的集中办公。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了加强对分会的管理和服务,更好地发挥各分会的作用,促进学会工作的整体发展,制定了《中国公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试行)》和《分会办事指南》;为了加强对学术活动(会议)的管理,制定了学会学术活动管理办法,规范了各类学术活动和会议,提高了质量和效益。初步形成了学会的制度体系。
加强学会干部培训。学会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增加了学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为学会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会干部培训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举办了第四期“全国公路学会秘书长暨科技项目申报与奖励工作培训班”。还举办了学会干部文秘知识培训班等工作培训。
八、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夯实学会发展的组织基础
学会于12月16日召开了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盛霖向大会发来贺信,交通运输部冯正霖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学会在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繁荣中的重要作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公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进一步充实了秘书处领导班子,标志着我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学会有多个分会进行了换届。为指导和督促分会做好换届工作,学会于6月召开了分会换届筹备情况座谈会。要求按照学会章程和分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有步骤有目标地做好换届。
总之,一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服务能力有新的增强,服务领域有新的拓展,学术质量有新的提升,交流水平有新的提高,学术领域进一步扩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学会的作用有新的发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会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和环节。比如,学会学术能力和凝聚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会员规模和会员结构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改善,自身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存在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和提高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