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19 来源: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15年间,“五纵七横”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舒展开一幅壮丽的公路建设画卷。其间,大量技术攻关项目和精品工程不断涌现,这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充分展现了我国公路建设的总体水平,为国际公路建设领域开创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奠定了我们这个时1992年,总里程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正式发布并全面进入实施阶段;2007年,经过15年的集中建设,“五纵七横”全线基本贯通,比预计时间提前了13年。这无疑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代在中国建设史乃至世界建设史上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路——见证成长
路,是“五纵七横”建设中的主体,也是“五纵七横”建设的见证者。从零公里起步到今天的全程贯通,路为我们讲述着15年间的一步步历程。
在“五纵七横”公路网络建设中,亮点工程不胜枚举。二河线陕西省禹门口至阎良高速公路建设中探索出整套应对湿陷性黄土路段的成熟经验,实现了公路施工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沪蓉线武汉至黄石段改建工程中在沥青技术上的创新应用,极大提升了路面的舒适度与耐久性;二河线西汉高速充满人性化的公路景观设计,以及卫星遥感和全球定位等尖端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凸显了高速公路建设中理念与技术手段的飞跃;绥满线海拉尔至满洲里一级公路项目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设思想;京珠线广东北段高速公路建设在节约资源和保障施工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做出了典型示范。所有这些成绩集中体现了中国公路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公路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中国公路建设者们开拓性的勇气与智慧。
其中,同三线沈阳至大连高速作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开篇作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路”。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的沈大路双向四车道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为我国第一项高速公路八车道改扩建工程,并由此掀起了一轮高速公路改扩建热潮。沈大高速改扩建工程在路面铺筑结构和沥青工艺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受到行业内外一致好评。
沪蓉线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是“五纵七横”公路建设中又一个重大亮点工程。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江苏省,高速公路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可以说已经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沪宁高速改扩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全线一次性改建为八车道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这代表着中国公路建设水平的新高度。特别是在工程勘测阶段,施工单位充分利用三级GPS精密控制网等一系列高科技、高精度测量手段,实现了多项国内“首次”。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开创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改扩建设计的一个崭新阶段,其设计经验对我国今后大规模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桥——美丽的音符
路是飞扬在中国大地上的旋律,桥是这旋律中最迷人的音符。美丽的造型、舒展的线条和恢宏的气势让桥梁散发出夺人的艺术气息。而在那些卓越的桥梁作品背后,同样有鲜为人知的创新与付出。
沪蓉线上的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是“五纵七横”桥梁建设中的杰出成果。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路线全长15.6公里,为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桥,双向六车道,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面临超长钻孔桩施工;钢混结合段的安装与混凝土浇注;大型塔吊的安装等一系列新工艺、新课题的挑战,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就是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工程项目,其总工期却仅有短短的28个月。工程指挥部面对巨大的压力仍然提出了建设精品工程的目标,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直面挑战,创造性地解决了无桩渡汛等六大技术难题,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的创新实践赢得了国内外业界的一致认可,在2007年荣获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国际桥梁大奖;根据其建设经验形成的学术成果——“特大跨径桥梁钢塔和深水基础设计施工创新技术研究”获得2006年中国公路学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五纵七横”建设中,还有众多桥梁杰作堪与南京长江三桥比肩。在青银高速公路济南黄河大桥建设中,我们完成了亚洲第一百米超长桩浇注;沪蓉线鄂黄长江公路大桥标志着我国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设计施工水平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而在建的同三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更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隧道——攻坚之重
由于要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施工危险,隧道工程历来是交通设施建设中的难点。在“五纵七横”建设中,隧道建设克服重重困难,与路桥建设一样取得了重大成就,造就了一批精品工程,雪峰山隧道和雁门关隧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雪峰山隧道位于湖南省邵阳与怀化两市交界山区,是沪瑞线的重要控制工程,为双洞双车道隧道,全长近7公里,是目前全国高速公路第三长隧道。雪峰山隧道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隧道最大埋深约850米,相当于两栋上海金茂大厦;进口段与出口段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建设区域内有7条天然大裂缝对隧道产生较大影响。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工程建设者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显著成果。该隧道成为我国最早建成的全面采用地下风机房的特长隧道,并在我国公路及铁路行业最先采用了中心括孔法施工竖井的隧道。通过合理优化施工工艺,隧道工程减小了土地占用,真正做到了自然、和谐、环保。雪峰山隧道在创中国隧道施工史上罕见的“零死亡”记录的同时,实现了横向误差0毫米(规定极限误差为300毫米),高程误差仅7毫米(规定极限误差为70毫米)的惊人成绩,创造了特长隧道贯通误差最小的世界记录。
雁门关隧道位于山西省代县境内,是二河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单洞全长10395米,为目前我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之一。雁门关隧道里程长、技术难度大,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建设初期,建设单位做了大量充分的勘察工作,为最终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雁门关隧道建设遵循“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新理念,隧道结构设计先进可靠。施工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开挖支护手段与工艺,并在地质复杂地段开展地质超前预报,实现了隧道的安全施工。
同时,雁门关隧道突出“行者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注重提高行车的舒适性。采用沥青复合式路面、防火喷涂、完善的消防救援系统和遮阳棚式的眩光隧道设计,都为司乘人员的舒适与安全提供了保障。
雁门关隧道因其完善而人性化的设计相继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中国“公路交通优秀设计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大奖,成为一项举国公认的精品工程。
“五纵七横”公路建设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页,它为“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石,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宝贵经验和技术积累,为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